印尼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见证——布袋戏

木偶戏中的人物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传说。

[雅加达讯] 布袋戏(闽南语:pò͘-tē-hì)是一种源自中国南方的传统偶戏艺术。数百年前,随着华人移民传入印尼群岛后,逐渐成为印尼传统文 化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华人社群中广为流传。

“布袋戏”名称源自闽南语:”pou”(布)指布料、”te”(袋)指袋子、”hi”(戯)指戏剧,字面意思即为”布袋子偶戏”。

布袋戏的历史渊源

据考证,布袋戏最早可追溯至中国晋代(公元265-420年),至宋代(960-1279年)逐渐成型。相传其起源于监狱:五名死囚为排遣等待行刑的时光,用囚服布料制作人偶即兴表演,以敲打碗盘伴奏。乐声惊动皇帝,因表演精彩特赦囚犯,这门艺术由此流传。

16-19世纪,华人移民将布袋戏带入印尼群岛。英国探险家埃德蒙·斯科特(1602-1625年)就曾在万丹记录过类似表演。当时布袋戏兼具娱神功能,常见于送迎中国商船的仪式中。此后数百年,这门艺术在东爪哇、中爪哇等地的华人社群扎根发展。

表演形式与乐器

布袋戏偶以布料制成口袋状,艺人以五指操控:中指支配头部,拇指与小指操纵双臂。通常五人组成戏班:两位操偶师配三位乐手。

伴奏乐器对营造氛围至关重要,主要包括

– 打击乐:铜锣(鑼)、铙钹(鑔/鈸)

– 主旋律:笛子(笛仔)、二胡(絃仔)

– 节奏组:堂鼓(鼓)

– 辅助音效:唢呐(噯仔)、板鼓(逼鼓)

经典剧目与角色

剧目多取材自中国历史演义与民间传说,常演经典包括:

– 《群雄救国》英雄史诗

– 《凤娇复仇》卫国传奇

– 《宝丝玉》忠义故事

– 《薛仁贵》名将征西录

亦融入本土化创作,如《孙悟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故事。爪哇民间戏剧”梁山大侠”中主角”Joko Sudiro”即脱胎于《薛仁贵》角色,而”Lisān Puro王”原型实为唐太宗李世民。

文化融合与社会功能

在印尼,布袋戏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承载着华人社群的宗教与社会功能。神庙祭祀时演出以敬神祈福,如谏义里省古都镇的”Hong San Kiong”寺庙自1920年代起就将布袋戏作为重要仪式组成部分。

现代发展历程

1970-1990年代因文化管制政策陷入低谷,改革后期(1998年后)重获生机。如今既保留中文原味演出,也发展出印尼语版本,雅加达偶戏博物馆更将其列为重要馆藏。在当代文化节庆中,这门古老艺术持续展现跨越族群的魅力。

作为中印尼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布袋戏通过惩恶扬善的故事传递美德教育,其发展历程正是印尼多元文化包容性的生动写照。(Ry)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WhatsApp
您可能还喜欢

热点新闻

最新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