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达讯)印度尼西亚正朝着实现食糖自给这一宏伟目标奋力前行。政府计划于2028年实现食用糖自给,并在2030年实现工业糖自给。
这一目标不仅关乎满足国内需求,更在于摆脱长期以来对进口糖的依赖,从而减轻贸易平衡的压力。
在这一目标背后,寄托着农民的希望、不断扩展的甘蔗种植面积,以及即将开动的制糖厂机器,象征着国家的奋斗与憧憬。
农业部长安迪·阿姆兰·苏莱曼充满信心地表示,最迟在未来四至五年内,印尼将实现食糖自给。
近年来,全国对糖的需求持续上升。根据印尼农业部数据,2025年糖类总需求预计达910万吨,其中340万吨为家庭消费糖,570万吨为工业用糖。
而2025年国内糖产量预计为290万吨,显示本国生产尚难满足整体需求。
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缺口使得印尼每年需进口数百万吨糖。这不仅加重了贸易赤字,也使国家容易受到全球价格波动和供应危机的冲击。
为缩小这一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其中重点之一是对现有制糖厂进行现代化改造和产能提升。由于印尼大多数制糖厂设备老旧,技术远落后于其他主要产糖国,因此升级势在必行。
印尼国家种植园公司(PTPN III)通过其子公司,计划重启多家已停运的制糖厂。相关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包括人力资源整顿、工厂设施准备以及原料蔗的运输协调等。
计划在2025年重新启用南苏拉威西的邦内制糖厂,2026年恢复北苏门答腊棉兰的塞塞迈央制糖厂,2027年重启中爪哇卡朗阿尼亚的塔西克马杜制糖厂,2028年重启中爪哇直葛的邦卡制糖厂。
另一项重大举措是扩增甘蔗种植面积。政府计划新增20万至50万公顷甘蔗种植地,为此拟拨款约100万亿至400万亿印尼盾。
农业部数据显示,甘蔗种植面积呈积极增长态势:2022年为490,008公顷,2023年略降为489,338公顷,2024年跃升至520,823公顷,截至2025年3月增至529,266公顷,全年目标为538,168公顷。
这些举措体现出政府在糖业发展上的综合战略。
提高甘蔗产能的战略
在每一次实现粮食自给的背后,总有广大农民的巨大贡献。政府也因此高度重视作为本计划前线的甘蔗种植农户。
其中一项关键政策是简化甘蔗农的人民企业信贷(KUR)规定,将信贷上限设为5亿印尼盾。过去KUR额度为累计制,达到上限后需转入商业贷款;如今则可多次申请直至达到5亿盾,无需转类。
这一政策旨在确保农民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土地耕种、购买优质种苗、化肥及农机设备。
政府还引入制糖厂作为信贷担保方(avalist),由工厂负责信贷风险,进一步简化农民融资流程。
该举措回应了农民长期以来的呼声。政府期望此政策不仅能提升农民福祉,也能推动全国甘蔗生产力的提高。
政府还设定了甘蔗产量提升目标,从目前每公顷约4吨糖,提升至每公顷14吨,重现殖民时期的高产纪录。为实现此目标,将通过更精准的补贴肥料分配和提供优质种苗来推动。
此外,政府也在推进基于地理空间数据的甘蔗种植数字化管理,借助精准施肥、灌溉与播种技术,进一步提高产量。
另一项战略是对违规化肥零售商的严厉处罚。凡被查出囤积居奇、私自涨价的销售点,将被直接吊销营业执照,不作事前警告,以确保农民能公平获取补贴化肥。
尽管战略部署已明确,但在落实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例如国际市场糖价波动对本地糖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天气不确定性,均为威胁。
此外,跨部门协调亦极为关键。糖自给计划涉及农业部、国家粮食署、地方政府等多方,若协调不力,将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
尽管前路尚长,但田间地头的干劲正浓。机器现代化、农民培训、社区参与等社会资本,都是实现自给的重要力量。
只要政策持续、资金到位、各方齐心协力,印尼终将摆脱对进口糖的依赖。
食糖自给不仅是产量数字的提升,更关乎国家粮食主权与农民的幸福。当甘蔗田愈加翠绿、工厂机器日夜轰鸣,印尼正书写着迈向自立自强的新篇章。
如农业部长阿姆兰所言:“两到三年,最迟五年,我们一定能实现糖自给。” 这份希望正在种下、用心灌溉,并静待丰收。
在随风摇曳的甘蔗林中,那份希望正悄然生长。2028年和2030年或许尚远,但今日的辛勤耕耘,正是通往梦想的桥梁。(安塔拉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