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家族举办盛大团聚——传承祖训,凝聚亲情


(本报讯)2025年10月19日至21日,苏氏家族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巴苏鲁安市普里真
(Prigen)皇家圣纽尔大酒店(Hotel Royal Senyiur)隆重举行家族盛会。10月20日
晚的晚宴晚会成为本次活动的高潮,来自各地、跨越多代的家族成员欢聚一堂,共叙
亲情,共享天伦。
家族筹委之一南妮·苏尔嘉(Naniek Surja)女士介绍说,此次晚宴不仅是增进感情的
机会,更是第23代至第26代家族成员彼此认识、加深了解的重要平台。
“我们彼此认识、共同歌唱、跳排舞,并聆听了关于苏氏家族起源及祖居——中国福建
土楼的历史介绍。明年,我们计划全家族一起前往福建寻根。”南妮女士说。
与此同时,伍素琴女士作为苏氏家族的媳妇,也表达了她的期望。她希望这种家族聚
会能定期举行,让血脉情缘代代相连。
“这样的聚会意义非凡,能让家族成员保持联系、情谊更深。”她表示。
主持祈祷与仪式的保卢斯·苏曼波(Paulus Sumampouw)先生也在致辞中指出,希望
这项充满温情的传统能够代代相传,成为家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在活动中,苏海岗先生讲述了他家族第22代祖辈的故事。
“我的祖父母早年是成功的烟草商人,生意远销上海。他们在福建修建了大型土楼,全
家共同居住。那时,猪和牛等牲畜也饲养在屋内,后来因卫生原因被移至屋外。福建
土楼只有一个正门,以确保安全、防止盗窃。”他回忆道。
随着时代变迁,家族经济也经历了起伏。
“我的父亲后来迁居印度尼西亚,但他仍多次返回福建探望亲人。”苏海岗补充说。
苏氏家族以重情重义、崇尚美德而闻名,家风优良,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家族
秉持“勤俭、诚信、勤劳、和睦”的生活准则。先辈播下的精神种子,如今已在后代中
茁壮成长。家族成员分布各界,成就卓越,光宗耀祖。
尽管如今苏氏家族的后人遍布世界各地,但那句“我是苏氏家族的后人”,始终是连接
血脉与心灵的共同信念。
一张摄于2019年2月24日的全家福珍藏至今,象征着家族永恒的根脉与团结。对苏氏
家族而言,姓氏不仅是名号,更是一种责任、一份荣耀、一段传承的爱。长辈以慈心
引领,年轻一代以真诚延续,共同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今年的家族聚会,由苏海武、伍素琴、苏海香、苏海汀四位表弟妹慷慨出资筹办。活
动期间,交通巴士、酒店住宿及餐饮全程免费,充分展现了他们对家族的深情与奉献

聚会消息一经传出,家族成员反响热烈。微信群里欢声笑语不断,电话此起彼伏,报
名人数突破64人。这份热情,正是苏氏家族血脉相连、代代相亲的最好见证。
“愿此次团聚的幸福与温情永存心间,成为新一代延续家族情谊的美好起点。”苏海武
先生深情表示。
聚会在感动与欢笑中圆满落幕。
“衷心感谢几位表弟妹的慷慨与用心,让我们共度这段充满爱的时光。愿我们的情谊如
山之巍峨、似海之浩瀚——恒久不息,永不褪色,凝聚苏氏家族所有后代于一颗充满
爱的心中。”苏海武先生在闭幕致辞中说。

福建土楼:大地之屋的世界遗产
福建土楼是中国东南部福建省客家人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主要建于12世纪至20世
纪之间,目前共有约46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被视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土楼的建筑文化源自中原人民南迁的历史进程,逐渐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形成独
特的居住形态。
“土楼”一词意为以土为墙的楼屋,顾名思义,这种建筑以黄土、石块、竹木为主要材
料建造。木竹结构为骨架,夯土为墙体,使得土楼冬暖夏凉、通风良好、防风抗震,
展现了古代民居建筑的智慧与环保理念。
一般而言,土楼多为三至四层结构:底层为生活和活动空间,上层用于储藏粮食和农
作物。其独特的圆形或方形外观,不仅体现了防御功能,也象征着家族团结与和谐。
由于外形独特且规模宏大,土楼在冷战时期曾被美国误认为是导弹发射井,甚至有人
将其比喻为“古代的太空飞船”。
2008年,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表彰其独特的
建筑形态、宏大的规模及精巧的结构设计。
目前,在福建南部地区共有超过两万座土楼,其中约三千座属于福建土楼范畴,占总
数的约百分之十五。福建土楼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民居建
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合唱圣歌
团聚气氛
活动盛况
第二十四至第二十六代家族成员
长辈们及家族成员出席了聚会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WhatsApp
您可能还喜欢

热点新闻

最新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