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塔拉通讯社雅加达讯)印尼国家反恐局(BNPT)局长、警察总监察长埃迪·哈托诺(Eddy Hartono)近日表示,政府、国会及民间社会之间的跨部门协作,是防止宗教不容忍与激进主义蔓延的关键所在。
他指出,像“国家对话”这样汇聚社会各界的活动,不应只是流于形式的仪式,而应成为建设性对话的平台。据Setara研究所2023年的调查显示,印尼社会中不容忍现象滋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缺乏公民之间的开放交流与讨论。
“因此,这样的对话论坛必须不断扩大。对话不仅能够打破信息壁垒,更有助于提前预防潜在问题的发生。”埃迪在中爪哇特曼戈(Temanggung)出席一场国家对话活动时如此表示。
他进一步解释说,宽容其实是一种建构集体意识与伦理的过程。虽然“宽容”这个词说来容易,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彼此尊重、理解并接受差异的能力。
埃迪强调,印尼是一个拥有超过1.7万个岛屿和六种官方宗教的国家,享有非凡的多样性。《1945年宪法》第29条明确保障公民信仰宗教及依其信仰进行宗教活动的自由。
“宽容的核心原则在于相互尊重差异。世界上许多国家来到印尼,正是为了学习我们如何在多元中实现社会和谐。”他表示。
埃迪补充说,宗教宽容与宗教温和主义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他指出,宗教温和主义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国家认同承诺、反对暴力,以及接纳本土智慧。
“国家认同承诺体现在对建国理念潘查希拉(Pancasila)的忠诚,特别是第一条‘信仰独一真神’与第三条‘印尼统一’。我们的国父们在制定国家基础时展现出远见卓识。”
此外,埃迪指出,不容忍态度往往根植于三个主要环境:家庭、教育系统与社交媒体。
在家庭方面,他强调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宽容的价值观应从小在家中培养。
在教育领域,BNPT已与印尼教育文化研究技术部(Kemendikbud)及宗教部(Kemenag)合作,将宽容教育内容纳入学校与伊斯兰寄宿学校(Pesantren)的课程体系中。目前已有部分回归国家怀抱的前激进分子,正在以温和方式协助引导宗教学校发展。
“第三个关键领域是社交媒体。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Z世代成长于数字空间,因此我们在每个省都设立了‘网络和平大使’,由他们积极在数字平台上传播和平理念。”埃迪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