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尼大学生在泗水共建可动竹结构建筑

【本报讯】印尼泗水近日举行“可动竹结构工作坊2.0(Kinetic Bamboo Structure 2.0)”,来自中国与印尼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共同参与,携手设计与搭建可动性强、适应环境变化的竹结构建筑。

此次活动于2025年8月4日至10日举行,由印尼培特拉基督大学(Petra Christian University, PCU)与茨普特拉大学(Universitas Ciputra)联合主办,协办单位包括万隆帕拉希扬天主教大学(Universitas Katolik Parahyangan)及中国西交利物浦大学。该项目自2014年由帕拉希扬大学发起,至今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国际性建筑设计教育交流平台。

“今年共有28名学生参与,聚焦于将可动结构设计理念融入竹结构建筑的实践中,”活动负责人、PCU建筑系讲师艾斯蒂·阿希·努迪亚(Esti Asih Nurdiah)介绍道。

8月7日,工作坊迎来高潮。在PCU校园内,学生们协力搭建一座采用剪刀式结构机制(Scissor-Like Element, SLE)的圆柱状可动竹结构,长度达10米,跨度4.3米,具备可开合功能。

更具创新意义的是,团队在建造过程中引入增强现实(AR)技术,通过数字化视觉引导来标记和连接竹材。艾斯蒂指出:“AR技术可以替代传统模具,在构建复杂几何形态时作为精准的数字模板使用。”

此次工作坊不仅是建筑实践课程,更是一次跨校科研合作项目,涵盖结构力学、计算设计、连接优化以及新兴技术在建筑构造中的应用。

通过这种实验性与协作性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获得了构建适应性结构的实践经验,也深刻理解了竹材在建筑美学中的表达,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的融合。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WhatsApp
您可能还喜欢

热点新闻

最新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