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讯】“看,那是我!我从未想过自己能亲历印尼与中国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拉菲达·D·艾哈迈德·奥皮尔兴奋地指着青岛东亚海洋博览会展览区的一张照片说道。她是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BRIN)工作人员,目前在中国海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25年东亚海洋博览会于9月7日至9日在中国东部山东省沿海城市青岛举行。本届博览会设有五大展区,涵盖海洋发展成就、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科技与装备、国际海洋商品等领域,吸引了45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展。
拉菲达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两国友好交往历史悠久,学术交流一直十分密切。特别是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对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次博览会的一大亮点是“中国-印尼海洋科学合作成果”与“山东海洋发展成就”联合展览,以庆祝两国建交75周年。展览以山东省实践为例,展现中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成为展示高质量合作与发展的重要窗口。
成立于2010年的“印尼-中国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ICCOC)已成为两国科研合作的坚实桥梁。近年来,双方共同实施了30多个务实项目,其中许多项目通过持续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
展览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模型是“白龙”浮标。该设备将实时观测数据传输至全球电信系统(GTS),使中国自主研发的监测技术融入全球网络。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中国与印尼已在东印度洋关键区域联合布放了10个“白龙”浮标,收集宝贵数据,有力促进了季风预测、防灾减灾及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此外,两国还共建了三类共六个联合海洋观测站,开展了数百次联合科考航次,并启动了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共同采集了大量水文、气象、地质和生化数据与样本,为全球海洋合作树立了良好典范。
人力资源培训也是双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培训、短期交流和学位教育,已为海洋科学领域培养了1000多名专业人才。许多获得“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的国际学生如今已在各自岗位上贡献力量,拉菲达便是其中之一。
她说:“投身海洋科学的人越多,我们的合力就越强大。我相信,科技进步最终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福祉。”
合作成果也惠及当地社区。展览中,参观者了解到,在印尼中爪哇省芝拉扎市,中国提供的实用技术帮助当地居民种植和保护红树林、发展生态旅游,改善了民生与环境。中国政府还促成中印尼企业间合作,推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我也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回到印尼后,除了继续从事海洋研究,我还会向朋友们分享我在中国的经历,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这个国家。”拉菲达说。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表示,无论在资源利用、海洋保护、勘探开发还是灾害应对方面,中国与包括印尼在内的东盟国家均可加强科研合作,共同应对各类共同挑战,携手推进海洋治理。(Ry)